王阳明临终遗言(王阳明临终遗言原文)
## 王阳明临终遗言:此心光明,亦复何言?### 一、 一代圣贤的最后时刻明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(1529年1月9日),一代大儒王阳明(王守仁)在江西南安府(今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)病逝,享年57岁。在生命最后的时刻,弟子周积侍奉在侧,询问老师有何遗言。王阳明用尽最后一丝力气,只说了一句:“
此心光明,亦复何言!
” 这句简短有力的话语,如同一道闪电,照亮了王阳明波澜壮阔的一生,也成为后世解读其心学的关键密语。### 二、 临终遗言的深层含义#### 1. “此心光明”:一生践行的核心“此心光明”,指的是内心光明磊落,坦荡无私。这四个字,是王阳明一生坚守的道德信念,也是他创建心学的核心要义。
## 王阳明临终遗言:此心光明,亦复何言?### 一、 一代圣贤的最后时刻明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(1529年1月9日),一代大儒王阳明(王守仁)在江西南安府(今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)病逝,享年57岁。在生命最后的时刻,弟子周积侍奉在侧,询问老师有何遗言。王阳明用尽最后一丝力气,只说了一句:“
此心光明,亦复何言!
” 这句简短有力的话语,如同一道闪电,照亮了王阳明波澜壮阔的一生,也成为后世解读其心学的关键密语。### 二、 临终遗言的深层含义#### 1. “此心光明”:一生践行的核心“此心光明”,指的是内心光明磊落,坦荡无私。这四个字,是王阳明一生坚守的道德信念,也是他创建心学的核心要义。
心即理:
王阳明认为,宇宙的根本道理,不在外面,而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。
致良知:
人人心中都具有良知,只要去除私欲的遮蔽,就能显发光明磊落的本心。
知行合一:
光明磊落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,更要落实在行动中,知行合一才能成就真正的光明。王阳明的一生,无论是平定叛乱,还是教化民众,都是“致良知”的实践,都体现了“此心光明”的崇高境界。#### 2. “亦复何言”:心外无物,无需多言“亦复何言”,意指除此之外,再无其他要说的了。这表达了王阳明对自己一生的坦然和对心学的绝对自信:
无需挂碍:
他的一生光明磊落,问心无愧,所以无需再留下任何嘱托和安排。
真理自明:
心学真谛早已明明白白,无需再多加解释,相信弟子们自能领悟。
回归本心:
一切语言都是多余的,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每个人内心的光明,这才是最重要的。### 三、 千古回响:对后世的启迪王阳明的临终遗言,看似简单平实,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智慧。它穿越历史的迷雾,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,启迪着后人:
坚守本心:
无论身处何种境地,都要保持内心的光明磊落,不为外物所迷惑。
活在当下:
专注于眼前,努力做到最好,不为过去而后悔,不为未来而担忧。
回归内心:
真理不在外界,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,通过反省自身,就能找到人生的方向。王阳明的“此心光明,亦复何言”,是其一生的写照,也是留给后世的精神遗产。它提醒着我们,生命的意义在于追求内心的光明,并用一生去践行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