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德经白话全译(道德经白话全译陈鼓应)

11 0 2025-05-03

简介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传世之作,被誉为道家经典之首,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人生哲理。本书以“道”为核心思想,探讨宇宙万物的本源与运行规律,主张无为而治、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。本文将对《道德经》进行白话全译,并结合现代视角予以解读。第一章:道可道非常道 1.1 道的不可言说性 原文:“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。” 白话文:能够用语言表达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;可以命名的事物也不是恒久不变的本质。1.2 名与实的关系 原文:“无名天地之始;有名万物之母。” 白话文:在没有名称之前,天地开始形成;有了名称之后,万物得以孕育。第二章:有无相生 2.1 对立统一的辩证法 原文:“天下皆知美之为美,斯恶已;皆知善之为善,斯不善已。” 白话文:当人们认识到美的时候,丑的概念也就产生了;知道什么是善的时候,不善也随之显现。2.2 无为而治的管理智慧 原文:“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。” 白话文:因此圣人以无为的态度处理事务,通过身教而非言语教导他人。第三章:不尚贤 3.1 摒弃功利主义 原文:“不尚贤,使民不争;不贵难得之货,使民不为盗。” 白话文:不推崇贤能之人,民众就不会互相争夺;不珍视稀有物品,就不会有人去偷窃。3.2 清静无为的政治理念 原文:“是以圣人之治,虚其心,实其腹,弱其志,强其骨。” 白话文:所以圣人的治理方式是让百姓内心谦逊、生活富足、意志柔弱、身体强壮。第四章:道冲 4.1 道的虚空与作用 原文:“道冲而用之或不盈,渊兮似万物之宗。” 白话文:道如同一个空虚的容器,使用起来却不会耗尽,它深邃得像是万物的根本。4.2 道的无限可能性 原文:“挫其锐,解其纷,和其光,同其尘。” 白话文:去除锋芒,化解纷争,融合光芒,混同尘土,体现了道的包容性。第五章:天地不仁 5.1 自然界的公平性 原文:“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。” 白话文:天地没有偏爱,把所有事物都当作祭祀时的草扎成的狗一样看待。5.2 圣人的中庸之道 原文:“圣人处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,万物作焉而不辞。” 白话文:圣人遵循无为的原则行事,以无声的方式教育,任凭万物生长而不干涉。第六章:谷神不死 6.1 生命的延续与循环 原文:“谷神不死,是谓玄牝。玄牝之门,是谓天地根。” 白话文:山谷中的神灵永不停息,这被称为神秘的母亲。这个神秘的母亲之门,就是天地的根本。6.2 柔弱胜刚强 原文:“绵绵若存,用之不勤。” 白话文:它绵延不断,虽然看似微小却能发挥巨大的作用。第七章:天长地久 7.1 天地的长久性 原文:“天长地久。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,以其不自生,故能长生。” 白话文:天地之所以长久存在,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谋私利,所以能够长久生存。7.2 无私奉献的精神 原文:“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,外其身而身存。” 白话文:因此圣人把自己放在后面,反而得到尊重;把自己的利益置之度外,反而保全了自身。第八章:上善若水 8.1 善于适应环境 原文:“上善若水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。” 白话文: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,滋养万物却不争名夺利。8.2 和平共处的智慧 原文:“处众人之所恶,故几于道。” 白话文:处于众人所厌恶的地方,所以接近于道。结语 《道德经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其核心思想至今仍然具有指导意义。通过学习这部经典,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的本质,并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。

简介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传世之作,被誉为道家经典之首,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人生哲理。本书以“道”为核心思想,探讨宇宙万物的本源与运行规律,主张无为而治、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。本文将对《道德经》进行白话全译,并结合现代视角予以解读。第一章:道可道非常道 1.1 道的不可言说性 原文:“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。” 白话文:能够用语言表达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;可以命名的事物也不是恒久不变的本质。1.2 名与实的关系 原文:“无名天地之始;有名万物之母。” 白话文:在没有名称之前,天地开始形成;有了名称之后,万物得以孕育。第二章:有无相生 2.1 对立统一的辩证法 原文:“天下皆知美之为美,斯恶已;皆知善之为善,斯不善已。” 白话文:当人们认识到美的时候,丑的概念也就产生了;知道什么是善的时候,不善也随之显现。2.2 无为而治的管理智慧 原文:“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。” 白话文:因此圣人以无为的态度处理事务,通过身教而非言语教导他人。第三章:不尚贤 3.1 摒弃功利主义 原文:“不尚贤,使民不争;不贵难得之货,使民不为盗。” 白话文:不推崇贤能之人,民众就不会互相争夺;不珍视稀有物品,就不会有人去偷窃。3.2 清静无为的政治理念 原文:“是以圣人之治,虚其心,实其腹,弱其志,强其骨。” 白话文:所以圣人的治理方式是让百姓内心谦逊、生活富足、意志柔弱、身体强壮。第四章:道冲 4.1 道的虚空与作用 原文:“道冲而用之或不盈,渊兮似万物之宗。” 白话文:道如同一个空虚的容器,使用起来却不会耗尽,它深邃得像是万物的根本。4.2 道的无限可能性 原文:“挫其锐,解其纷,和其光,同其尘。” 白话文:去除锋芒,化解纷争,融合光芒,混同尘土,体现了道的包容性。第五章:天地不仁 5.1 自然界的公平性 原文:“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。” 白话文:天地没有偏爱,把所有事物都当作祭祀时的草扎成的狗一样看待。5.2 圣人的中庸之道 原文:“圣人处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,万物作焉而不辞。” 白话文:圣人遵循无为的原则行事,以无声的方式教育,任凭万物生长而不干涉。第六章:谷神不死 6.1 生命的延续与循环 原文:“谷神不死,是谓玄牝。玄牝之门,是谓天地根。” 白话文:山谷中的神灵永不停息,这被称为神秘的母亲。这个神秘的母亲之门,就是天地的根本。6.2 柔弱胜刚强 原文:“绵绵若存,用之不勤。” 白话文:它绵延不断,虽然看似微小却能发挥巨大的作用。第七章:天长地久 7.1 天地的长久性 原文:“天长地久。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,以其不自生,故能长生。” 白话文:天地之所以长久存在,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谋私利,所以能够长久生存。7.2 无私奉献的精神 原文:“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,外其身而身存。” 白话文:因此圣人把自己放在后面,反而得到尊重;把自己的利益置之度外,反而保全了自身。第八章:上善若水 8.1 善于适应环境 原文:“上善若水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。” 白话文: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,滋养万物却不争名夺利。8.2 和平共处的智慧 原文:“处众人之所恶,故几于道。” 白话文:处于众人所厌恶的地方,所以接近于道。结语 《道德经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其核心思想至今仍然具有指导意义。通过学习这部经典,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的本质,并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。

简介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传世之作,被誉为道家经典之首,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人生哲理。本书以“道”为核心思想,探讨宇宙万物的本源与运行规律,主张无为而治、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。本文将对《道德经》进行白话全译,并结合现代视角予以解读。第一章:道可道非常道 1.1 道的不可言说性 原文:“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。” 白话文:能够用语言表达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;可以命名的事物也不是恒久不变的本质。1.2 名与实的关系 原文:“无名天地之始;有名万物之母。” 白话文:在没有名称之前,天地开始形成;有了名称之后,万物得以孕育。第二章:有无相生 2.1 对立统一的辩证法 原文:“天下皆知美之为美,斯恶已;皆知善之为善,斯不善已。” 白话文:当人们认识到美的时候,丑的概念也就产生了;知道什么是善的时候,不善也随之显现。2.2 无为而治的管理智慧 原文:“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。” 白话文:因此圣人以无为的态度处理事务,通过身教而非言语教导他人。第三章:不尚贤 3.1 摒弃功利主义 原文:“不尚贤,使民不争;不贵难得之货,使民不为盗。” 白话文:不推崇贤能之人,民众就不会互相争夺;不珍视稀有物品,就不会有人去偷窃。3.2 清静无为的政治理念 原文:“是以圣人之治,虚其心,实其腹,弱其志,强其骨。” 白话文:所以圣人的治理方式是让百姓内心谦逊、生活富足、意志柔弱、身体强壮。第四章:道冲 4.1 道的虚空与作用 原文:“道冲而用之或不盈,渊兮似万物之宗。” 白话文:道如同一个空虚的容器,使用起来却不会耗尽,它深邃得像是万物的根本。4.2 道的无限可能性 原文:“挫其锐,解其纷,和其光,同其尘。” 白话文:去除锋芒,化解纷争,融合光芒,混同尘土,体现了道的包容性。第五章:天地不仁 5.1 自然界的公平性 原文:“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。” 白话文:天地没有偏爱,把所有事物都当作祭祀时的草扎成的狗一样看待。5.2 圣人的中庸之道 原文:“圣人处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,万物作焉而不辞。” 白话文:圣人遵循无为的原则行事,以无声的方式教育,任凭万物生长而不干涉。第六章:谷神不死 6.1 生命的延续与循环 原文:“谷神不死,是谓玄牝。玄牝之门,是谓天地根。” 白话文:山谷中的神灵永不停息,这被称为神秘的母亲。这个神秘的母亲之门,就是天地的根本。6.2 柔弱胜刚强 原文:“绵绵若存,用之不勤。” 白话文:它绵延不断,虽然看似微小却能发挥巨大的作用。第七章:天长地久 7.1 天地的长久性 原文:“天长地久。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,以其不自生,故能长生。” 白话文:天地之所以长久存在,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谋私利,所以能够长久生存。7.2 无私奉献的精神 原文:“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,外其身而身存。” 白话文:因此圣人把自己放在后面,反而得到尊重;把自己的利益置之度外,反而保全了自身。第八章:上善若水 8.1 善于适应环境 原文:“上善若水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。” 白话文: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,滋养万物却不争名夺利。8.2 和平共处的智慧 原文:“处众人之所恶,故几于道。” 白话文:处于众人所厌恶的地方,所以接近于道。结语 《道德经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其核心思想至今仍然具有指导意义。通过学习这部经典,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的本质,并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。